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最近,读高二的儿子正在背诵《诗经》,好巧不巧的是,我学《孟子》到大多半,实在能力堪忧改成了学习《毛诗传笺》,于是,我们家朗朗读书声总是让孩子爸爸觉得很崩溃(他不爱看书)。

儿子背《诗经》只背三首:国风中的《关雎》、《氓》、《蒹葭》。正好都在读《关雎》,我们就做了一个探讨。

遇到的第一个生字是“荇”。这个字我以为是“xing”二声的读音,问过孩子后,他说,是四声。看来,人到中年,不学习就要落后啊!

但是,最后一句话: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就难住了我们两个了,并且达不成一致。

在《毛诗传笺》中,是这样注释的:樂音洛。我把这段内容给儿子看了。孩子却说,老师教他们的是“乐le之”并不是“乐luo之”,也不是“乐yue之”……老师说的是对的。要听老师的。

那么,这其中的“乐”字到底该读什么音呢?

如果按照毛诗的说法,《诗经》中“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的“乐”应该读“洛”的音才是正确的。

但是,“乐”字,从古到今,向来发音比较多。

“乐”字读“yue”的情况,在论语中最为常见:

我们熟悉的《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其中的“说”字和“乐”字,应该都是“yue”的读音。可是,有的教材却把“乐”的读音标注为了“le”。这其实是错误的,如果想要原汁原味的学习古代人的典籍,那么读音势必也要按照他们的读法来感受才能有所收获。

“乐”字读“le”的情况,在现在推广普通话后最为常见:快乐、乐呵乐呵、欢乐、乐此不疲等等,都是读“le”的发音。

“乐”字读“luo”的情况,在方言中较为常见:

在四川,很多人说“快乐”就读“kuailuo”而非“kuaile”。除此之外,在明清时代,当时的官方修订版本的《诗经》中,明确将里面的“乐”字读音统一设定为“洛”音。

可见,就一个小小的“乐”字,我们从古代到今天,就有说不完的典故出处。但是,在应试考试,以及现行的普通话推广过程中,《关雎》中的最后一句话,用现在流通的说法应该读“乐(le)”;可是按照真正的先秦时代诗经盛行的年代,我想,这个字肯定不是读“le”,极大的可能是读“yue”。

后来,儿子说,他也不知道读什么了。反正他学的是“le”的发音,并非“yue”,也不是“luo”……孩子说:就按照老师讲的来读,就好。

看来,现在初中和高中的孩子们在应试教育方面的学习,还是以“现行的普通话”为基准来学习古代文学著作。

无论学习《诗经》,还是学习《毛诗传笺》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单字读音到底如何读?在毛诗中还涉及到了一种注释读法,比如说,、、、……这些“某某反”到底都是什么意思呢?

我自己理解的意思是:后面两个字的声母和韵母重新组合,形成了前面字的读音。比如说吧,“胡”字拼音是“hu”,“郭”字拼音是“guo”,两个把后面的韵母放到前面的声母前面,就是“huo”,所以“濩”字,读音是“huo”。

为了更方便表达我自己的理解之意,画了张示意图。如下图:红圈内是字,长方形内是切音重组后的读音。但是,这个“反”字如何理解,以及切音后重组的音到底该读几声,我还不是很明白,如有了解的小伙伴,可以留言探讨下。

不读毛诗,不学习古人典籍,哪里会晓得这字的读音还能有这种千变万化的组合方式呢?这可比数学要难多了……

而且《诗经》中的每一个首歌,尽量不翻译为白话文去释义,形成白话文后,那种意境就没有了。诗经就如同现在的歌曲,是需要感受的,而不是去死记硬背的。

最后的最后,真的跟大家建议一下:开始学习四书五经吧,这些中国的经典著作真的真的对我们的生活,启发我们的智慧有特别大的帮助。

尤其作为家长,更应该具备大智慧,否则面对孩子的家庭作业,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被气到血压飙升的时候,可以学习一下古人的智慧,为何古人就没有被孩子气死还能做到一团祥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是老阿姨娜娜,写写字,致力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7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