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氏
文·范立生
将乐范氏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范是黄帝轩辕第三代孙帝尧的后裔,原姓伊祁。周朝,帝尧后裔杜伯迁居杜邑。周宣王讨伐杜伯,并将其杀害。杜伯的儿子杜隰逃奔晋国,任士师(掌握司法的官),并避仇改姓士。杜隰的曾孙士会(字武子)任晋大夫,定居范邑(今河南省范县)。他的子孙遂以范邑名为氏,称士会为范会公或范武子,即范氏一世祖。还有外族改范氏。范氏郡望有高平郡,堂号有高平堂等,堂联有“龙图世第,文正家声”等。
唐懿宗成通十一年(年),范氏第五十八世祖范隋由河南开封迁居苏州吴县。他的第三代孙仲淹,进士出身,官至宋朝宰相,死后被朝廷追封为资政大学士、汝南公、楚国公。宋绍定年间,仲淹的第十代孙德政由苏州平江知县升任闽建宁府知府事,他家人跟随迁居建宁府。不久,德政病死任上,他家数十口人迁居将乐义丰里(现黄潭镇将溪、大言等村一带)。他孙子荣七郎和十评在坑塘(今黄潭镇将溪村坑塘自然村)租田50亩,建有住宅白水庄,另一孙子文吉定居常口村(今万全乡常安村)。
坑塘的范氏定居不久,荣七郎、十评的部分子孙迁往泰宁县龙安里安障干村,其中大部分人后来陆续返回将乐,散居在子教余坊尾(今黄潭镇源俚村)、义丰里枫坊(今黄潭镇将溪村枫坊自然村)、盖阳(今明溪县盖阳镇)等地。此后,荣七郎的裔孙范三益、范茂分别迁居里地、串坑(今大言村串坑自然村)。三益的部分后裔先后分别迁居杏溪、黄潭、枫地(大言村枫地自然村)等村。明代,枫坊的范氏后裔有莘迁居邹州(今将溪村邹州自然村)。有莘的后裔予怀、予益迁往禊俚(今光明乡禊俚村)、上地等村。清代,荣七郎的后裔繁衍到子教都中华堡(今黄潭镇祖教村浅边自然村)、漠湖(今黄潭镇西湖村)、洋泊、上峰、元埕等村、永吉都(今光明乡永吉村)、上洋村(今漠源乡辖村)、当溪村(今古镛镇张公村当溪自然村)、范厝(今古镛镇桃村范厝自然村)、常口村(今高唐镇辖村)、高山坊村、上水南福星坊(今水南镇渡头村)、下水南五班巷(今水南镇水南村)和县城等地。部分后裔迁徙邵武,又从邵武迁居建宁县城关和花桥、黄岭等乡村。将乐解放后,里地、浅边等村的部分范氏后裔迁居县城龙池、百花、金华等社区,外迁地还有泰宁县、沙县夏茂镇、明溪县和北京、福州、厦门、广州等市。
将乐范氏另一支派的发祥地在古镛镇积善村洋布自然村,其开基祖是范苏兰,于清代从永春县辗转到将乐从事浇铸犁锹生产而到这里落户的。后其部分子孙相继迁居积善、三涧渡两个自然村。现这3个自然村有范氏11户,人口43人。至年6月,全县范氏繁衍地有27个自然村和6个社区,户籍总人口人,其中古镛镇人,黄潭镇人,水南镇人,万全乡人,高唐镇73人,南口乡64人,白莲镇58人,光明乡39人,万安镇30人。
将乐范氏解放前大多以种田为生,生活贫穷。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运的昌盛,将乐范氏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年,祖教村浅边自然村的范氏建了新村。年,里地村言坑自然村54户范氏人家全部迁到黄潭村,建起赢里新村,家家住进新居。桃村范厝自然村的范氏按规划建新村,成为全县新村建设的亮点。渡头村17户范氏人家近20多年相继新建住宅,购置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高档商品。
崇祖溯源是将乐范氏的传统习俗。每年清明节,将乐历代范氏都要扫墓祭祖,逢年过节也要祭祀祖先。为了方便扫墓祭祖,范氏祖宗坟墓大都在居住村附近的山地。里地村的范氏祖宗均葬于村附近的大窠、桥头窠、厝许等山头。邹州范氏祖宗葬于居住村左右侧山头。永吉范氏后裔迁居渡头村后,把祖宗坟墓迁移城区墓区。为解决祭祀祖宗的费用,解放前将乐范氏各支派均置祭田和茶山,收田祖和茶油、茶叶等实物供祭祀支出。如里地村范氏每年祭祀其开基祖范三益的田租收入为2.2担谷子,并收茶油、茶叶若干斤。年土地改革后,祭田和大部分祭山分给无地农民,扫墓祭祀支出由各居住村范氏各房摊派或轮流牵头做祭。20世纪70年代后,渡头、当溪、杏溪等村范氏改为各家自行扫墓祭祀祖宗,不再集体行动。
建立祠堂等固定场所,开展祭祀祖宗的活动,这是将乐范氏崇祖溯源的重要形式。邹州村范氏于明景泰五年(年)建祠堂,后几经修葺,现保存完好。该祠堂位于邹州村西侧,建有殿堂、天井、回廊和围墙,为单檐穿斗木构架,殿堂上前方挂一块匾额,上镌“迫远堂”三个大字。每年清明节和春节等节日,村里的范氏人家都要到范氏祠堂祭祀祖宗。里地村建有祭祀范三益的永隆庵。该庵始建于元朝前期,原址半岭乾,后迁建竹子窠。该庵殿堂正中祭祀观世音菩萨,堂右侧祭祀范三益。每年清明节和初冬,范三益的后裔都要到永隆庵祭拜祖宗。县内其他范氏聚居村,多有祭祀祖宗的固定场所。
编修族谱,这也是将乐范氏崇祖承德的习俗之一。里地村范氏族谱于清嘉庆五年(年)始修,后经三次续修,至年已续谱30代。该谱内容有序、凡例、源流、族规、祭规、坟图、祠图、世系图、世系录、字辈、传略、祭田和族山契约、跋等。明万历年间,状元、东阁大学士范应朔写的《范氏历代名人总序》和清同治九年(1年)进士、修职佐郎、儒学训导杨梦龙力《范氏族谱》写的旧序被收入该谱。邹州、黄潭、源俚、大言、浅边、杏溪、常安等村范氏均续谱二十代以上。渡头村范氏续谱九代。过去,范氏族谱只录男丁不录女姓。近年来,这种歧视妇女的陋习正在改变。-年里地、邹州等村范氏续修的族谱和年渡头村范氏编修的族谱,不仅男女同录,而且上门继嗣的外姓者也收录进谱。
编修范氏族谱,均有制定族规。如里地、邹州等村的《范氏族谱》就明确提出“孝、和、礼、义”四字,提倡孝敬老人、家庭和睦、夫妻恩爱、不弃糟糠、勤劳节俭、读书达理、为人忠厚的家德家风,并严禁赌博。但由于受封建宗族观念的影响,族规中也有糟粕,如不许招赘外姓男子继嗣等。
始编和续编范氏族谱时,都要确定本支派后若干代的字辈,这是将乐范氏的又一习俗。如里地村范氏40代字辈为“祖德胜中天,文忠大正仁;国祺昌远泰,家学振前徽;源远宗功懋,流长代演新;诗礼贻谋久,奕世绍书绅。”邹州村范氏近20代字辈为“清正能文武,爵禄富英豪;利晋启思潮,冲德福祥昭。”这些字辈的内容大多是提倡家德家风。近年来随着范氏文化素质的提高,一些范氏后裔嫌族谱定的字辈内容老旧,为孩子另立字辈。范氏传统的立字辈习俗已发生变化。
此外,将乐历代范氏还把修桥铺路作为倡导家德家风的实际行动。如元朝初年,里地范氏开基祖三益首倡,捐款建里地水尾桥。清道光三年(年),此桥被火焚,里地村范氏捐款重修,并改名拱文桥。年除夕,这座桥又被烧毁。年,由范宗贤、范国通等人牵头,再次捐款重修,并改为砖木结构。桥长25米,宽6米,高4.4米,工程造价一万余元。
范仲淹的后裔在将乐繁衍生息中,出了一些人才。南宋时期,坑塘开基祖荣七郎先后任湖州府学考和潭州、广州知州。荣七郎第三子司马兴相继被授潭州知州、南阳知府事、广州知州等职。明、清代,邹州村的范有莘、里地村的范昌村、范运仞和永吉村的范永川、渡头村的范腾龙等人先后被当朝皇帝授正八品,赐匾额。清代,将乐范姓考中贡生2人。解放66年中,将乐范氏有处、科级干部17人,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2人,三明市劳动模范2人。
将乐义丰范姓溯源图范会(范氏一世祖)→范蠡→悠公(范蠡第三子)→杭公→何公→睦公→崎公→悫公→(崎公第三子)→范蔚(悫公第五子)→歙公(范蔚第三子)→恂公→式云→范丹→史云→砺公→范毓→申公→询公→庠公→柏年→蔚宗→范逖→范韦→彦鲸(范韦次子)→歙公→元凯(歙公次子)→隋公→梦龄→赞时(梦龄第三子)→范墉→仲淹(范墉第五子)→纯仁(仲淹次子)→正路(纯仁第三子)→直头(正路次子)→公兴(直头次子)→八潮→朝凤(八潮第三子)→汝秀→祖德→德政(祖德长子)→月明(德政第三子)→荣七郎(月明次子,将乐开基祖)。
▍来源:将乐百家姓
将乐县政协文史学习与华侨委员会、福建省将乐县客家联谊会、福建省将乐县客家文化研究会、福建省将乐杨时研究会、将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主编:范立生廖远骝
将乐百家姓张氏 孙氏 萧氏 伍氏 杨氏 温氏
聂氏 宋氏 邱氏 路氏 阙氏 游氏
钟氏 万氏 喻氏 魏氏 施氏 朱氏
汤氏 涂氏 高氏 余氏 赖氏 吴氏
刘氏 卢氏 陈氏 俞氏 强氏 纪氏
康氏 雷氏 欧氏 郜氏 曾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