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医院官网 http://m.39.net/pf/bdfyy/

在南山遗址的4号洞和山顶都发现了墓葬。

从遗址中出土的各类陶制品分析,磨光陶占有较大的比例。

发掘的碳化稻谷

南山遗址

早在距今1万年左右,南北方就已经开始了交流融合,在粟和黍来到南方的同时,先进的制陶技术是否也从福建传到了北方?

文物名片

南山遗址

南山遗址是福建省第一处洞穴和旷野相结合的史前文化遗存,位于三明市明溪县城关乡上坊村北约米的南山(又名狮子山),总面积18万平方米,于年被发现。年—年共进行6次考古发掘,揭露出南山遗址连续而完整的文化层,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居住遗迹和丰富的文化遗物,含5座墓葬,数个史前人类活动面、火塘等遗迹,其中泥质磨光黑陶、碳化稻谷数量丰富,独具特色,为省内罕见,填补了闽西北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缺环。以南山遗址重大发现成果为基础,学术界提出了“南山文化”,以此代表闽西北地区新石器晚期新的考古学文化。年,南山遗址入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世传奇

稻谷·磨光黑陶·蓄水池

讲述人范雪春(福建博物院研究员)

万寿岩遗址和漳平奇和洞遗址的福建史前人类,先后经历了数次冰期,距今年~0年的明溪南山史前人类则迎来了最温暖的时期,迈入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向青铜时代转变。这里也发展为当时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内陆农耕文明,并且掌握了当时中国较成熟的稻作农业和先进的制陶技术。

在末次冰期结束后,距今年至年,全球迎来了一个温暖高峰期——森林带北移,冰盖融化,海面上升到历史高位。

温暖的气候造就了宜居的明溪盆地。当时这里森林茂密,河网密布,河里鱼儿成群,山上动物遍地,可谓林深水美。距今万年前,今天明溪县境内的几座火山相继爆发,留下了许多火山遗迹,明溪也成为我省盛产蓝宝石的地方。进入全新世后,明溪盆地成为南方罕见的一个沉积型盆地。

南山地处盆地的中心的边部,一座相对孤立的灰岩山体,基岩为天然的石灰岩,岩体上面覆盖着较厚的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红土层,山顶比较平缓,山体南侧、北侧、西侧的洞穴密布。也许正是看中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大量南山先民聚集于此,繁衍生息长达0多年。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温暖的气候,让这里的人口迅速增长,捕鱼狩猎采集已经难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一个内陆农耕文明由此萌芽、发展。

考古专家在南山遗址4号洞穴2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内,浮选出10万余粒碳化稻谷和大量的狗尾草、飘拂草,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南山遗址的先民们已经掌握相对较发达的稻种农业,并学会大量种植水稻。这些碳化稻谷是目前在武夷山东麓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水稻遗存,这在同一时期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史前洞穴遗址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碳化稻谷旁发现的大量狗尾草和飘拂草,是典型的农田杂草,其出现说明这些稻谷不是收集或交换得到的,而是南山先民自己栽培种植的。

考古团队对南山遗址人骨的研究显示,南山先民患有龋齿、牙结石、牙釉质脱落等口腔疾病。这些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人群才会有的特征,进一步佐证了南山先民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农耕技术。

除了稻谷,他们还种植粟(谷子)、黍(糜子)、大麦、大豆和绿豆等多个品种,甚至可能还栽培梅子、柿子、猕猴桃、葡萄等鲜果类植物。

而粟和黍两种小米的遗存,是目前在整个华南地区,包括岭南地区和武夷山脉以东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小米遗存,为探讨整个华南沿海地区的稻作农业和粟作农业的来源问题提供了关键的考古实物证据和新的线索。

同样是在4号洞,考古专家们还在距今多年的地层里,发现了大量省内罕见的磨光黑陶,从工艺和质量可以看出,勤劳而富有创造性的南山先民当时已经掌握了引领时代的制陶技术。

磨光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周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地处山东的龙山文化就是以磨光黑陶闻名,其年代距今4年到年。此前的考古成果也认为磨光陶发源于中原地区。

过去,学界普遍认为,福建山多林密,自然资源丰富,人类不太需要改造提升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因此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但南山遗址的发掘表明,在比龙山文化更早的多年前,福建的制陶业就已经非常发达。早在距今1万年左右,南北方就已经开始了交流融合,在粟和黍来到南方的同时,先进的制陶技术是否也从福建传到了北方?

南山遗址的陶器种类多样,主要有釜、罐、鼎、豆、壶、杯、纺轮、网坠等,工艺水平甚至可与现代陶艺相媲美。这种磨光黑陶上了黑釉,釉色圆润柔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色泽十分抢眼。

南山遗址的陶器纹饰非常丰富,有绳纹、条纹、篮纹、曲折纹、叶脉纹、圆圈纹、刻划纹、网纹、戳点纹、压印纹及附加堆纹等。南山先民还开始在磨光黑陶上用朱砂施一层彩绘,这也表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南山先民开始了对美的追求。从省内来看,与南山遗址同时期的昙石山遗址也发现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陶器,但相比之下,南山遗址的陶器技艺略胜一筹。

目前,在福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闽侯昙石山文化、霞浦黄瓜山文化和漳平奇和洞文化,而在距今五六千年前这个时段,南山遗址的出现,填补了福建内陆地区考古学的许多空白。如果说昙石山遗址是海洋文化的代表,那么南山遗址则是内陆农耕文化的代表。

从出土的文物分析,南山先民们在已经进入到相对比较发达的农业生产阶段后,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南山文化。从经济的发展形态来看,它已经超过了沿海地区的海洋文化。

山顶区域发掘的多个不同时期的柱洞和两个大型蓄水池,表明从新石器时代直至商周时期,南山先民已选择在此长期、大规模生活。在山顶修建房子后,他们只有在极端天气出现的情况下才回到洞穴居住。

在山顶居住的人多了,饮水就成了难题。为了解决饮用水问题,南山先民创造性地挖掘了大型蓄水池。蓄水池内取水处用鹅卵石围铺一圈,最深处达2米余。蓄水池设计很精巧,开始时先挖一个很大的坑,然后往中心点挖下去,像一个井。水满的时候,四周可以取水;水少的时候,就到最低的地方去取。这在全国考古史上非常罕见。大型蓄水池也可以说明,当时山顶的人口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在南山遗址的4号洞和山顶都发现了5座不同时期的新石器时代墓葬。其中,4号洞的骸骨还保存完好,但在山顶遗址并没有发现骸骨。其原因在于南方的土壤呈酸性,腐蚀性强。而4号洞则属石灰石溶洞,土壤呈碱性,因此几千年前的骸骨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墓葬最长的2.38米,最短的1.3米;尸骨保存完好,牙齿很白,可以清晰地看见仰身直肢、俯身屈肢、俯身折肢等埋葬习俗。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华南地区的史前人类遗骨保存状况较差。因此,南山遗址保存有人骨的墓葬就显得尤为珍贵。而这些比较完整的墓葬说明,南山先民的葬式、葬俗,跟商周时期并不太一样,有助于了解当时的人类对于生老病死的观念以及社会观和宗教崇拜。

今生故事

两万元启动资金,挖出全国考古新发现

南山遗址地处明溪县城郊的一座山上,整座山如同雄狮,因此当地人称南山为“狮子山”。年的文物普查,南山遗址首次被发现。年至年,各级考古专家对南山遗址进行了6次发掘,南山先民们的“神秘面纱”由此逐渐被揭开。

现为明溪县博物馆负责人的俞其宝,全程参与了南山遗址的发掘。他告诉记者,南山遗址曾一度面临消失的危机。

南山山脚有数个天然的石灰岩洞穴,夏季十分阴凉,是绝佳的避暑场所。30多年前,很多明溪人到洞里打牌、喝茶。尽管一些陶器碎片陆续被发现,但其背后的价值,当时人们还知之甚少。

上世纪80年代,一家石灰岩加工企业看中了这座山,并很快与狮子山所在的城关乡签订了开发协议。年的第二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改变了这座山的命运。在得知狮子山面临的情况后,县文体局连忙与乡党委、政府和当事企业取得联系,协商停止对狮子山的开发。所幸在了解到狮子山的考古价值后,这位企业家当即表示愿意配合保护工作,立刻停止爆破和挖掘。

狮子山虽然保住了,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要证明狮子山的价值就必须进行发掘,进行发掘需要专业的人员和大量的经费。”俞其宝还记得,当时的主管部门是县文体局,一年经费仅有两万多元,但当时的局长还是毅然决定拿出这两万元作为发掘启动资金。

努力终获回报。年,福建省博物馆(现福建博物院)与明溪县博物馆联合组队,对3号洞进行小面积试掘,发现了重要遗迹火烧土居住面、1米多厚的文化层及大量的各种纹饰陶片,当年即入列年福建省十大考古发现。年、年,福建博物院对南山遗址4号洞及山顶区域进行考古试掘,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稻谷和重要的遗迹遗物。

年—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明溪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南山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宣布年“六大考古新发现”名单,明溪南山遗址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自年开设这一奖项以来,福建仅有两项入选,另一项为浦城管九土墩墓。

李水常现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技师,自年开始从事考古工作,年就参与到南山遗址的发掘工作。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将乐县人民政府共同组建“东南考古研究基地”之后,他就一直常驻三明从事南山遗址出土陶器的修复工作。他说,南山遗址各发掘区出土遗存整体可划分为五个文化期,第一至四期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第五期属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年代大体相当于中原地区商周时期。南山遗址的内容丰富,可看性强,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打造史前考古公园的良好条件。

年,明溪县成立南山遗址文物保护所。所长张志辉告诉记者:目前,南山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已初步完成,将上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审核。此外,南山遗址环境整治方案正在有序推进中,一座展示南山文化的博物馆也正在进行前期工作。

专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南山遗址出土的水稻是目前在武夷山东麓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水稻遗存;出土的粟和黍两种小米是目前在整个华南地区,包括岭南地区和武夷山脉以东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小米遗存,这为探讨整个华南沿海地区的稻作农业和粟作农业的来源问题提供了关键的考古实物证据和新的线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弛:近年来的植物考古表明,在闽江下游沿海地区昙石山黄瓜山文化中都是水稻和粟黍类一同出现,在台湾大坌坑文化晚期台南南关里和南关里东遗址都发现有粟(距今年至年),过去一直不理解,现在能够明白了。由于良渚文化纯粹是水稻,没有粟,所以农业不一定是沿海传播的,而很有可能来自闽中地区。这就为农业向台湾岛传播以及南岛语族起源等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周振宇:南山遗址连续而完整的文化层,填补了闽西北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缺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