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老师带我们走读群友,来到湘湖“政和桥”桥下的长堤旁,让我们好好观察“政和桥”与湘湖其他桥有什么不同。“这桥特别长,好像是水上长虹”;“这桥有21个桥洞,是多孔石长桥”;“这桥是公路桥,能通汽车”;“这桥为什么叫‘政和桥,有什么来历?’”“这桥怎么没有立杆式照明灯?夜晚漆黑一片怎么过桥?”
陶老师笑盈盈地说,走,我们上桥,边走边看边给你们说说。上桥一看,这桥面是按双向四车道设计的,两边有人行道。只不过现在加了隔离带,分出了车行道、非机动车道和游人游步道,车、行分离的设计模式非常人性化。
陶老师说,这座桥全长米,最宽的地方有21米,桥高有13米。这桥看上去没有路灯装置,实际上,桥梁两边的望柱与柱头殾是石灯笼,夜晚特别好看,如明珠串联,光影流转。
长桥石栏杆的正中央有“政和桥”三个大字,难道是寓意现在“政通人和”的好时节吗?“政通人和”,当然是每个时代的企求。但是,“政和桥”的命名还在于纪念多年前,北宋徽宗政和年间来萧山当县令的杨时先生。他是一位大儒,是“程门立雪”故事里的主角。
杨时(—),字中立,号龟山,福建将乐县人。宋熙宁九年进士。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仁者必爱,爱则义举”是杨时的为官之道。他在宋徽宗政和二年(年)4月,来萧山当县令,任期两年间,他以过人的决心和胆略开筑湘湖,造福萧山百姓。同时,坚持收授弟子,传播理学,推进和发展了萧山文化。
当时萧山县城周围土地瘠薄易干,遇雨就暴涨,稍干则水渠河道皆裂。农田易旱易涝,连年受灾。许多百姓因灾荒,被迫卖妻卖女。这年正遇春旱,大片农田干裂,灌不上水,插不上秧。杨时不辞辛劳,走访各地,召集九乡长老征询、商议,又会同踏勘湖区实地,他“裁决如流”,很快作出了筑湖解旱的决定。
筑湖按“依山为湖,筑土为堤”设计、施工。在湖区西南和东北两端横亘筑堤,并分设穴口,以启闭蓄溉。工程历经近两年的筹备、施工,于政和四年(年)春竣工。这一萧山水利史上的壮举,可谓规模宏大。湖长约19里,宽1至6里不等,周长80余里。西南宽,东北窄,形似葫芦的大水库,可灌周边九乡14.68万余亩。
由于这里风景优美,“山秀而疏,水澄而深,宛若潇湘”,后人遂取名“湘湖”。从此,九乡县民告别了旱苦,大旱之年仍有过半农田可以灌溉。“湖中多产鲜鱼,又有莼菜,可饮以疗饥”。站在湘湖上,长桥边,观看“政和桥”雄姿,想着造湖、育人的杨时先生,感觉杨时先生好伟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