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6日早上,天刚蒙蒙亮之时,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警方就接到了当地博物馆打来的报警电话。

根据描述,在当地的县博物馆内,发生了一起极其惨烈的入室杀人案件,博物馆房门被人恶意破坏,负责值夜的博物馆副馆长廖国华已经死亡。

接到报案以后,当地警方在第一时间出警赶到现场,映入警员眼帘的是一副称得上恐怖的景象。

只见廖国华浑身布满了刀伤和鲜血倒在博物馆的走廊之上,墙壁上、地面上、乃至天花板上,到处都是溅射状的血迹,一片凌乱。

最早发现凶杀现场的是博物馆工作人员,根据他的描述,自己早上刚刚来换班就发现了如此情况,初步推断,这场打斗预计发生在几个小时之前,此时的凶手早已不知踪影。

也可以说,警方的办案还没开始,就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抓捕时机……

技术简陋,凶手逍遥法外

三明市将乐县只是一个十几万人口的小县城,在得知博物馆副馆长廖国华被害以后,当地人民义愤填膺,纷纷配合警方巡查可疑人员。

但可惜的是,案件发生之后的三个月,虽然接到了无数举报线索,但是这些线索几乎全部与案件无关。

而另一面,将乐县警方关于此案的调查也陷入了僵局之中。

在廖国华的死亡现场,有着明显的搏斗痕迹,但令人意外的是,虽然现场留下了不少痕迹,但凶手居然没有留下任何指纹线索。

这说明对方有着一定的反侦查意识,刻意佩戴着手套进行作案。

在那个年代,DNA检测技术尚不成熟,通过指纹线索进行侦破一直是警方办案的重要方法,而这也使得案件的调查陷入了僵局之中。

在案发现场的唯一留下的物证便是几把铁锯片和两幅眼镜,根据身边的同事们进行比对,其中一副正是廖国华本人的,而另一副很有可能就是凶手在慌乱之中意外留失的。

但是,无论是锯片还是眼睛,这都是当时常见的物品,单靠这些线索,很难从茫茫人海当中锁定凶手的身份,案件的进展陷入了僵局。

多年以后,每当回忆起廖国华的这起案件,当事法医路闽泉多总是心有余悸,路闽泉从事法医工作已经有十年了,见过的凶杀现场也不计其数,可是像廖国华这样如此惨烈的现场,他也是第一次见到:

廖国华身上可以说是遍体鳞伤,从头部再到躯干处处都是刀口,没有留下一块好肉,甚至就连心脏处也被刺了两刀。

最让人恐惧的是,凶手居然用刀子在其口部切割,一直割到了耳朵位置长达十几公分,这也使得警方一度不敢让家属看到死者的尸体。

根据当事警方回应,由于没有任何指纹线索,因此当时在调查现场上,警方可谓是掘地三尺。

他们不但搜索了方圆几公里所有区域,还给现场每一个角落进行拍照,考虑到在双方的搏斗过程当中,凶手很有可有可能已受伤流血,警方还将现场几乎所有血迹进行了采集。

对于当时的情况,法医路闽泉至今记忆深刻:博物馆的木门槛上有血液,他就跪在地上薄薄的削下来一层,馆外的草叶上有血液,他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那一片草叶摘下,而至于瓦片和地砖,要么直接拆下来,要么用纱布采集。

总而言之,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放弃任何一滴血迹,此时的凶手人数尚且没有确定,只要有一滴血液漏下,那就有可能就会放过一个关键证据。

“看到廖馆长牺牲得那么壮烈,我就想要多提取一些东西。当我听说没有提到指纹和足迹后,就想多提一些血样,为破案增加一点希望。”

最终,在坚持不懈地努力之下,警方从血液样本上取得了突破。通过对现场所有提取的血样进行了ABO血型检测,警方一共发现两种血型。

除了被害人廖国华的A型血之外,还发现了一份陌生的B型血血样,这说明,嫌疑人是受了伤的。

可遗憾的是,警方固然是有着凶手的血液样本,但是就当时的办案条件来说,即使知道凶手的血型,其意义也没有多大,因为他们根本没有DNA检测技术,想要以此破案困难重重。

与此同时,在案件本身的调查陷入僵局的同时,廖国华死亡的定性也进入了死胡同。

死者廖国华是将乐县本地人,在当地也称得上是小有名气:从他19岁那年起,廖国华就开始在当地中学担任老师。

为了能够支援县里落后地区,在从业的二十五年时间里,廖国华曾经先后任教十八所学校,多次被县、乡评为先进教师。

年,鉴于廖国华多年来的优异表现,在年的时候,将乐县政府正式任命其作为当地博物馆副馆长,这一年的廖国华才46岁。

将乐县人口较少,面积不大,但是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在当地的博物馆内不仅有着一千多件珍贵文物,还包括一件整个闽西北唯一的宋代鸡首壶。

但由于县里财政紧张,博物馆的人员和设施一直不够完善,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之下,要靠工作人员轮班看守。

为了照顾同事,廖国华总是积极承担任务,每逢节假日,他总会主动提出值班,好让其他同事回家与家人团聚,也正因如此,根据廖国华的家人透露,这些年来,廖国华几乎没有回家过年,全都是在博物馆自己过。

案件发生以后,博物馆有关人员对馆藏文物进行了清点,却发现,馆内文物居然一件没少,全都安然无恙。

法定性不足,英雄难以得到正名

廖国华一生光明磊落,同事们回忆,他几乎从来没有与他人发生过争执,因此,凶手极大概率是冲着馆内文物来的。

从现有证据上来看,廖国华是为了保护文物而被害的,因此案发之后,其所在单位拟向上级提出:向廖国华授予“革命烈士”的称号。

但是,由于缺乏凶手证词,“法定性”不足,这份申请不得已遭到了退回。

想要正式授予廖国华“革命烈士”的身份,那就必须等到凶手归案。

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对于警方和被害人家属而言都是一种折磨,根据当时的警员回忆,“因为这个案子还没有破,整个警局所有人都没有过一个好年。”

警方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妥善保管已有的血液样本,等到未来技术成熟再行侦破。

这些年来,警方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其他方法进行破案,例如对凶手的形象刻画,但可惜的是一连几次行动全都失败,凶手始终逍遥法外。

警员回忆,那时候,DNA鉴定技术还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抓到嫌疑人,要将样本邮寄到公安部的物证鉴别中心,一来一回一个月几个月都可能,效率太低,想要地毯式排查,根本不现实。

将乐县刑侦大队大队长柯勇回忆道,案发几年后,公安局先后锁定过两名嫌疑人,这两人和形象刻画的人实在是太吻合了,甚至当时所有警员都认定他们就是凶手,可遗憾的是,忙前忙后好几天,最后鉴定结果却并不吻合。

案件破不了,对于警察来说无外乎多加班,可是对于廖国华的家属而言,则意味着他们的亲人始终得不到“革命烈士”的正名,这让负责此案的警员心中十分不忍。

在警员看来,廖国华就是为了保护文物牺牲的,这点无可置疑。

如果是仇杀,哪有带着一大堆施工工具进行撬门呢?很有可能在凶手杀人以后,因为恐惧随即中断了盗窃。

从现场,警方还找到了廖国华生前所用的警用手电筒,手电筒被找到的时候,已经被砸弯了,是廖国华与歹徒搏斗所留下的。

这足以说明,当时的凶手很可能是被廖国华这股不要命的劲给吓退了。

但由于犯罪嫌疑人始终没抓到,英雄始终得不到“正名”。

廖国华安葬的那一天,他生前的学生、同事也赶到了现场,在他去世的时候,还有着一个十七岁的孩子。

人们都相信,廖国华早晚有一天会得到正名,英雄的血不会白流,可时间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案件的侦破始终遥遥无期。

警方当初收集了十几份血液样本,有的是纱布蘸取、有的干脆就是几根草叶。

由于当年保存技术简陋,这些样本只是用牛皮纸外加塑料袋进行封存,几乎每次送往上级部门检验都会损失一两份。

这么多年之后,当年的样本只剩下了两根草叶。

甚至就连这两根草叶是否完好都是存疑的,经过25年时间的流逝,样本是否损坏,是否污染,都是一个未知数。

时隔25年的巨大突破,案件大白

二十五年过去了,廖国华的案件逐渐被大多数人所遗忘。

甚至就连当时负责此案的民警也先后退役,甚至就连负责此案的法医路闽泉也迎来了退休。

在退休之前,路闽泉郑重地将廖国华被害案那唯一留下来的两根草叶交到了自己的徒弟谢晋洪的手中,嘱咐他:一定要保存好,这是廖国华翻案唯一留下的可能。

这么多年过去了,草叶早已枯黄,血迹也早已干涸,但是,这始终是将乐县公安人员心目当中的一块巨石。

这份证据究竟能不能发挥作用?谢晋洪的心中没有底,但是他明白,此刻自己将和前辈们一样担负起这份职责。

年,公安部“云剑-”攻坚行动正式开启,在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将乐县公安局民警激动万分。

他们立马找来了当年的那两根草叶进行妥善保护之后,送往市公安局,重新检验,廖国华案是否能够真相大白,全看这一次了。

终于,血样检验结果出来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此次检验数据十分良好,通过大数据的比对,将乐县公安局成功锁定了凶手的大致生活范围。

在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将乐县公安局民警再次组织了对廖国华案件的调查专案组开始对潜在凶手进行排查。

此次共计排查人数高达两万人,警方最终锁定了将乐县本地的陈某。

陈某是家中独子,其特征与廖国华遇害时期所留下的线索吻合,更令人怀疑的是,陈某在案发后几年之后,突然莫名其妙地搬离了当地,再也没有回来过,通过与陈某家人的DNA鉴定对比之后。

警方发现,陈某DNA与凶手DNA居然高度吻合,且陈某本人也戴眼镜,结合种种线索来看,陈某就是杀害廖国华的真凶!

通过了解,陈某现居福建省南平市,于是在拿到其详细地址之后,在当年的6月3日,将乐县公安局局长陈永贞亲自带队,前往当地对陈某进行抓捕。

6月3日当天,警方敲开了陈某住宅的房门,见到了陈某本人。确定对方无法逃脱以后,陈永贞开门见山地说道:“我是将乐县公安局局长。”

“哦,将乐的。”听到这个地名,现场警员敏锐地发现陈某的情绪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你在将乐干过什么?”

“是博物馆那件事吗?”

眼见无可逃脱以后,陈某没有任何反抗,向民警交代了整起案件的真相。

年7月6日凌晨2点多,陈某带着撬锁工具偷偷潜入了博物馆企图进行行窃,原本陈某以外博物馆晚上压根没人,可不料,自己刚进来,正在值班的廖国华就听见动静打着手电筒赶了过来。

眼看着要被发现,陈某心一狠,直接拿起了自己的刀具砍向了廖国华,双方扭打在一起,陈某毕竟是有刀的,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廖国华就倒在了血泊之中……

之后的陈某仍然想要继续行窃,可不料,他刚刚进入展厅就触发了警报,刺耳的警报声响起,原本就处于紧张之中的陈某彻底吓破了胆,连忙大包小包的带着自己的工具掏出。

陈某走的时候,是翻墙走的,因此,在博物馆瓦片上、墙面上、草丛里都留下血痕。

事后,警方还带着陈某返回了案发现场进行比对,陈某的证词和案发现场痕迹完全匹配,真相彻底大白。

关于廖国华“革命烈士”的身份,在这一天终于成功认定。

参考资料

《博物馆副馆长身中31刀,倒在国宝旁……25年后命案告破抓捕场面曝光》

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