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文章。”20多年前提出的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改变了三明常口村面貌,为福建久久为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些年,福建更加郁郁葱葱了。绿色是福建一张亮丽名片。要接续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了福建的发展,由此想到,我们国家在教育上提出的“核心素养”,是不是也要为其提供适宜的“土壤、水分、空气、阳光”?答案是肯定的,要使核心素养落地生根,需要社会、学校、教师等几方面的协调一致,剹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社会要为核心素养落地“护航”。随着我国经济的蒸蒸日上,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教育问题,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校园环境大为改观,学校的各种软硬件配套设施也日趋完善。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确保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校外,政府又在各地创办了各式各样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进一步完善了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设施,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课程,这极大地推动了青少年素质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培养新一代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接班人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学校要以实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对于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学校在具体贯彻时,大多能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校本化改造,从而使学校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有的学校秉持“生态教育”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着力构建“学园、家园、乐园”三园一体的新样态,将办学理念深化为“建和谐共生之园,育生命自觉之人”,从教育生态、课程生态、教学生态三个层次进行构建和优化,以尊重、理解、回应、支持每一个个体生命发展的可能性,促进学生多元、个体的发展,让学生逐渐成长为“生命自觉”之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各学科根据核心素养体系和本学科特点,研制学科核心素养,并把它贯彻到学科教学当中。不落实到学科,核心素养就是空中楼阁,就是飘在空中的气球。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走向学科本位主义,要克服传统的分科解构的思路,强调跨学科的统整性。
教师要以自己的核心素养熏陶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是一个在一生中不断完善的过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努力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引领者和助推器。当然,“打铁先要自身硬”,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素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终生地学习。读书既可以保持教学的“源头活水”,保持职业不倦不怠的活力,又可以保持心灵的润泽,灵魂的高尚,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教师。再说,唯有学习,才能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占据学科的制高点,不断丰富学科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持续实践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生态环境保护塑造了福建的绿水青山,我们坚信,良好教育生态的构建,也必将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来源/作者:福建省将乐县杨时小学陈秀兰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