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层的粮仓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叫做“国家大本,食足为先”。其实,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是古今中外无不重视的大事。当然,解决粮食问题除了要做到广种多收之外,更重要的是解决粮食的储备问题。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仓储的重要作用,能够应对意外情况的发生。《礼记.王制》中论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远在夏朝之时,仓储制度就已正式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政制度,此后的各朝各代也无不把储备粮食问题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
沿着溪水而建的粮仓
仓是存粮之所,贮粮以备不时之需,被视为"天下之大命"。所以才有歌词里说的一代兴亡天下人担当,天下粮仓。春秋时期的管仲精辟论述了建立国家仓储之制的重要性、必要性——"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而在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的良地村散落着十几座粮仓。不同于官方的常平仓,它是古代罕见的家族粮仓。
记者在将乐电视台内采访良地村前任村支书梁联求
将乐良地村前任村支书梁联求:北方军队的地方才用的上这种屯粮啊。我们祖先做官避难这个地方虽然不大,但是人少地多。在泰宁、余地、坂坑、一两米的河道两边护栏都是用大条石护起来,不会冲垮。
良地村民勤劳致富,村民们有点钱,有点闲,都会去开垦新田。现在村子有一百多户,可当时只有30来户人家,却凭借锄头与双手,种了多亩稻田。种了田,收了谷,自然要有收放谷粮之处,这便有了谷仓群。虽然这里的谷仓不及被慈禧太后亲笔题写天下第一仓的丰图义仓雄伟,但是一座座散落在山间的谷仓群,掩映在群山溪水稻田旁也有它独特的风貌。
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粮仓散落在溪边
将乐良地村前任村支书梁联求:有点像太平天国时的房子。建筑风格,可能是太平天国有一部分工匠。防潮防火。底下有水,当消防用水,底下是大石头墩子,以前水从这里下来,都是活水。因为修电站,所以目前干涸了。
把谷仓与住房分离,是为防止家居起火而粮物同毁。这些谷仓或独立,或成群,仓前都垒石填土筑造平台,用以晒谷,有的谷仓甚至建有院墙。专家说,谷仓成群建在一起,福建罕见。为了防火,由西北至东南建有涵沟,以毛石三面垒砌,长年通水,可堵,可疏,调节水流走向,遍布居民区和谷仓区。专家认为,这为研究闽西北“堤坝渠堰”类建筑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梁大爷介绍说:
粮仓上层住人,下层储存粮食
梁尚明:这是清代的谷仓,装粮食的,上面住人、下面装粮食、楼上住人,面阔有7点8米,进深有八点四米。那这个底下能装多少粮食。一个谷仓要一万多斤的粮食。四万多斤粮食。还在用吗,还在用。谷子还是放在这里。我们这里很富裕才能装这么多粮食。当地我们良地,福州、泰宁都是我们的地。人少地多。建了很多粮仓,一片都是。十几座。有的有六七八件,有的四间,几十万斤的谷子。
粮仓的顶部和底部都有通风的设计
在一个久居山间的村落里为什么会有数量规模如此之大的的谷仓呢?梁联求介绍说:
梁联求:谷仓从下梁地建村时就有,一个群体。沿河而建,跟居民区是分开的。谷仓是防火,防潮、防盗。防火水靠的近,防盗,围墙都是用土夯的。四方的。外围是土夯,内围是木头的建造的。隔的地板还有二三十公分。谷仓有多少座,一二十座,一座谷仓能存多少粮食。一间可以有五六户的有,一个仓体有一两万。七十几万吨,朝廷直接管辖,赈灾时需要调用谷仓。按历史来讲,几百年历史。按专家分析,北方军队里面才用的上屯粮。
谷仓的大门
专家说,谷仓成群建在一起,福建罕见。为了防火,由西北至东南建有涵沟,以毛石三面垒砌,长年通水,可堵,可疏,调节水流走向,遍布居民区和谷仓区。专家认为,这为研究闽西北“堤坝渠堰”类建筑文化提供了实据。
谷仓的内部
良地村现有保存完好的单体单层式谷仓六座,位于良地村东北侧的高地上。这些谷仓建于明清时期,分为三类:一是单体单层式谷仓,二是上层为楼下层为仓的双层式谷仓,三是居民之内次要房间辟成的谷仓。谷仓均以村民自家姓名命名,为土木结构。
万吨的大米的就是储藏在这里,像这样的小米仓在一幢谷仓里少的有四个,多的有七八个
走进谷仓,记者看见外围用黄土夯制的土墙内部是木构的建筑。正方形的木屋一间一间。每一间小木屋门上有一张不同的标识:诸如咸、聚、登、升、亨、豫……这些是村里每一户不同的记号,以示区分。
谷仓里摆放的农用工具
在谷仓内部存放着很多农用工具,记者都不认识,梁尚明主任接着向记者介绍;
梁尚明:这就是粮仓的内部,这个谷仓是您的,一户一个粮仓,您家还有,很多谷子。家里人口多。谷子也多以您家的谷仓为代表特色。这个壳是茶子,榨油的,当柴烧。连稻米大谷子用的工具都是光绪年的。这个是做笋干的。木席子是晒谷子的。这上面还有字,这个字就是说明谁家的。这是我弟弟的。
每一间小木屋门上有一张不同的标识
水尾木廊桥
离开了谷仓区,村里的梁启堂大爷带我来到了村里的水尾木廊桥。向我介绍这里独特的风水。
梁启堂:这个水往西流的。绕了一个弯。遨驾双山中流砥柱。好美哦!我们现在来到了水尾木廊桥。是单孔的两廊屋桥,宽有22.4,面阔有11间。供奉着如来、本方土地,这么多神明一起供。什么时候祭拜。拜什么事情都要到这里来。刚好这个地方水是往西流的。这些牌匾都是清代的。哇底下的溪水,清风徐徐,好凉快,那边是我种的田,我在这边睡觉。文字都没有,六尊神像就在我们桥中间供奉这。以前的官道,必经之路。到万全乡。送公粮,余粮我们自己收了。用肩膀挑着。
水尾木廊桥内部
村口的水尾木廊桥,始建于清初,年(咸丰七年)修建,跨良地溪而建。为单孔木伸臂梁廊屋桥,桥呈西南-东北走向,长约25米,宽约4米,离溪面高约5米,黑瓦桥面,与对岸桥头的集灵宫,高低错落,掩映在溪岸的古木之下。桥内朝来水方向,在廊桥中集中建有六个神龛,供奉如来、真武帝、妈祖、许真人、萧公尊王、本坊土地福德神,在福建地区十分罕见。
古廊桥屋面俯视
万全乡人武部长刘友滨向记者介绍了关于良地村进一步的旅游规划。
刘友滨:我们这个种了一千多株的杨梅树,弄个采摘园。底下弄个烧烤园,在建的农家乐可以容纳多少人住宿,三十个房间。六七十号人。
远眺良地村全貌
当记者准备离开良地村时,站在村口回望这个美丽古朴的村落时,家庙、祠堂、谷仓群、古厝桥,这些都让我们看到闽西北客家乡土建筑的完整形态。村中百姓凭借锄头和勤劳的双手,开拓出了千亩稻田。留下这十几座谷仓群如民间宝库一样留待后人去挖掘。现如今村里增加了游客的接待设施,也欢迎您来到良地村走走看看。
采访结束后的合影。左一将乐县电视台副台长黄文海左二良地村村主任梁尚明左三记者左四万全乡人武部长刘友滨
(东南广播公司记者梁晨实习生沈璐文/图郑韶风/编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