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三明日报
本报讯6月9日,在将乐县余坊乡余坊村源头段的一片水田里,一台水稻播种机正繁忙地来回,将催芽后的稻种精准地播入田中。
“这片60多亩的土地,原先是撂荒地,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流转过来后,5月初开始连片综合整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今年种植优质稻,计划明年发展经济效益更高的水稻制种。”余坊村党支部书记余先文说。
“以撂荒的6亩多土地入股,由合作社负责开发经营。3年后开始享受分红,多了一笔收益。也可以自己拿回来耕种,不仅没有损失,还得到了一块好田。”余坊村村民张兴胜还计划农忙时节加入农业专业服务队,进一步增加收入。
余坊村党支部领办的余坊祥泰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有社员20多人,种植大户谢国华是社员之一,发展烟叶、优质稻、水稻制种近20年,“加入合作社,有更多的技术支持、优惠政策,还能降低生产成本,让我更有信心和动力,今年将种植规模从去年的亩扩大到亩。”
余坊乡现有耕地1.8万亩、林地17万亩,下辖9个村、2个场、15个党支部。聚焦当前村集体经济薄弱、土地零碎抛荒、产业无核心、合作社混乱等现状,通过党建引领,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构建以党支部为核心、产业发展为依托、村民企共惠为目标的新型经济组织体系,实现土地资源现代化、集约化发展,促进村财村民双增收,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推动支部领办经济组织,把增收桥梁“搭”起来。今年以来,余坊乡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的有效途径,推动余坊、余源、隆兴等6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导有经营管理经验的村两委担任合作社负责人,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直接融入参与农村产业经营,进一步整合、盘活资源,为实现增收奠定基础。
推进农村土地股份经营,把土地资源“聚”起来。村集体、村民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合作社,通过土地股份制经营,推动连片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目前,共吸纳户名村民土地入股亩,村集体和村民资金入股多万元,带动余名村民在家门口生产就业,预计今年可实现村财增收90万元。
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把经营效益“提”起来。在产业选择上,重点发展当地农业龙头企业配套产业和传统特色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玉米、芙蓉李、水稻制种等订单农业。立足当地实际,发展烟叶、优质稻等优势特色产业。经营和分配方式方面,主要采取合作社自主经营、企业合作经营、提供服务经营等3种方式。
聚焦短板弱项开展共建,把要素保障“联”起来。针对区位短板和资金、劳动力、技术力量短缺等问题,推动6个村成立联村党委,实现跨村联建,协调解决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建种烟、水稻制种、芙蓉李种植等3支专业服务队,确保生产用工。成立合作联社,统一采购生产物资、租赁生产机械,共同签订生产订单,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发挥乡镇党校作用,对党员能人、种植大户、返乡青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升生产专业化服务水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