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天然公园”美誉的霞鹤村里,观赏别致小楼和成荫绿树;在“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的小吃街上,品尝最正宗的小吃;在历史文化名村桂峰村的小桥流水间,体验古村落古建筑古文化……

  风展红旗,如画三明。走进福建三明市,随处可见在乡村建设大潮的聚力下,山区农业大市的广袤乡间正发生着一个又一个催人奋进的新变化。

  每一处乡村都藏着田园诗意,每一步发展都绘着美丽乡愁。近年来,福建三明市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思路,探索“坚持一个理念,实施五项机制,采取六种模式”的“”乡村建设工作机制,有效推进了宜居宜业的现代乡村建设。

在建设理念上坚持“一个理念”

  “早在年,村里就请了专业团队编制了村庄规划。”三元区小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瑞芳说。小蕉村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郊区小村,得益于“一个理念抓发展”,如今的小蕉村木屋古居和整洁新房相得益彰,镜湖、水杉、石桥相映成趣,成为网红打卡点。

  立足解决乡村建设“同质化、城市化”“大拆大建”等问题,三明从实际出发,坚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的乡村建设工作理念,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坚持“原生态”,尊重山、水、林、田、湖为一体的自然底色,凸显生态特色,使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俗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充分彰显乡村独特风貌;坚持“低成本”,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不搞大拆大建,分批分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推进,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坚持“有特色”,统筹考虑建筑风格,将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等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素融入乡村建设,彰显地域特色。

  青砖、黛瓦、白墙,别致的小楼,成荫的绿树,宛如一幅秀丽的山水田园画……距永安城区3公里、位于九龙溪畔的霞鹤村,通过挖掘“山水、村落、生态”等旅游资源,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之地、颐养之地,年村集体收入8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元,98%的村民住进别墅式新房。

  “一个理念一贯到底”推动了三明乡村建设品位、环境颜值提升。年以来,已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公里,改造农村危房户,整治裸房栋;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户以上集体供水)达90.75%。

  “一个理念一贯到底”促进了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到年,高优粮食、精致园艺、生态养殖、绿色林业、现代烟草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实现全产业链产值亿元。三明市成为“中国稻种基地”,全市制种面积、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建宁县成为全国杂交水稻制种超级大县。

在工作机制上,实施“五项机制”

  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曾是有名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村里通过“夜谈会”“茅屋谏”等形式,收集民情民意;通过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盘活耕地、林地等资源;通过“党组织+党员+致富能手”模式,吸引乡村手艺人回村创业……短短几年间,半山村发展为“五美乡村”。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乡村建设怎么推、怎么建、怎么管等重点难点堵点问题,三明市探索形成了五项乡村建设长效机制。

  实施“一把手”推进机制,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年来,全市11个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挂包22个乡镇(街道)和22个行政村;全市涉农乡镇(街道)主要领导挂包个行政村;选派名驻村第一书记,有力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实施规划先导机制,编制“村民看得懂、政府用得上”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年省里累计下达村庄规划编制任务数个,目前已开工个、开工率.55%,已完成个、完成率81%,排名全省第一。

  实施农房建设管控机制。立足解决“有新房没新村”问题,在全省率先出台系列措施,建立健全“两统筹、两统管”农房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年以来,全市新建20个农村新型住宅试点小区。

  实施共建共享机制,立足解决“重建设、轻管护”问题,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相结合的办法,推动村庄保洁、垃圾转运、污水治理等项目市场化运营,推动全市个行政村实行积分制管理模式。

  实施党建引领机制,创建“跨村联建”“人才回引”“居民夜谈会”基层党建“三大品牌”,促进乡村建设。全市共成立联村党组织个,覆盖个村,占总村数的42.1%;年村“两委”换届后,全市共有名回引人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全市累计开展夜谈活动1.5万多场,协调解决各类难题3.7万余个。

在建设模式上,采取“6种模式”

  “古道、古树、古碑刻,处处皆景。竹蛇节、玫瑰节、晒秋节,应接不暇。”有着近十年驻村经历的张冬冬见证着尤溪县桂峰村变化,这个曾经“破败萧条”的古村,自从走上文化兴村、旅游兴村之路后,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村里旅游从业人员达人,年旅游收入万元。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搞齐步走、一刀切,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在对全市个村庄分类规划的基础上,三明创建6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打造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针对历史文化特色明显的村落,坚持挖掘、保护、传承并重,精心打造乡村“软实力”,在全市个村中推行;打造产业融合型美丽乡村,按照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的思路,持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在全市个村推行;打造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针对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越的村落,做好休闲旅游文章,在全市个村推行;打造生态保护型美丽乡村,针对生态环境优美的村落,健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机制,推动农民群众吃上“生态饭”,在全市个村推行;打造整村迁建型美丽乡村,针对不宜生产生活、空心化严重的村落,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稳妥有序推进易地搬迁,在全市53个村推行;打造保护开发型美丽乡村,针对地处城市附近的城中村、城郊村,统筹好整治与拆迁,加快改造步伐,在全市个村推行。6种建设模式有效地推动了三明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望山见水留乡韵,宜居宜业更宜人。”6月中下旬,全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在三明举办,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将乐县常口村、沙县区俞邦村、三元区小蕉村,对三明市串点连线成片推进县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农村建设品质的做法给予了肯定。以“”为主要内容的“三明模式”受到了与会者的   “精心打造独特精致的秀美风光,让更多美丽乡村从梦想走入现实。”三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光明说,以全国乡村建设会议为契机,三明市将持续深化“”乡村建设工作机制,进一步巩固拓展提升乡村建设“三明模式”,全面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农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