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下,课堂“灵动”呈现!
从改变教与学方式的“精智课堂”,到校外资源联动;
从”三个助手”常态化实践,到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最近一周,虹口区的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数字化课堂的热潮。
由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主办,上海市虹口区教育信息中心及各展示校承办的首届“数字虹教虹新育人”虹口区数字化教学汇报展示周举行,连续四天的活动,°展示了数字化课堂的新样态。
“精智课堂”,实现个性化学习
12月6日,展示周首场活动中,江湾初级中学展示了“精智课堂”的实践案例。
一堂数学课中,技术打破时空的隔阂,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水南中学的学生与上海市江湾初级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同上一节课。
课中,教师使用了丰富的数字资源,用生活小视频直观地体现了函数关系,在电子板书上一步一步生成课堂内容,用ppt一个个抛出引发思考的问题,将学生的答题纸拍照上传呈现在板书上;
另外一堂英语课中,学生使用了学校自主开发的学程包,线上完成课前学习,课堂中利用个人学习终端,根据兴趣选择数字游戏,参与趣味表达,随时在线上与线下的学习活动中切换。
ai语音识别评价、学生智能互评、教师合作评价等,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
活动中,江湾初级中学丁蓓校长详解了“精智课堂”,学校聚焦“智慧学习进程”,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云”课堂协作互动,“云”资源活用共享,“云”技术赋能评价的新型教学模式。
打破校园围栏,让学习无边界
12月7日,以“校外资源联动”为主题的第二场活动在虹口区凉城第四小学举行。
凉城四小的毕懿老师应用“摩天轮阅读”课程平台的优质资源,带领学生阅读六个解释自然现象的神话故事。
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漫游在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神话里,探索月相的变化,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相关传说。
这节充满探索性和趣味性的展示课名为“自然现象的浪漫解释”。
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除了让学生亲自拖动月亮与地球的位置直观感受月相变化背后的原理外,还与天文馆老师和儿童文学作家朵朵老师连线,从不同角度为学生讲解科学知识,教授学生创编属于自己的神话故事。
据凉四校长周吉介绍,这节课是学校“乐智”语文阅读课程项目实施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资源创生,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和“基于多维资源,教学变革尝试项目化学习”两条路径展开,挖掘阅读教学更多的可能性。
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叶丽新教授在点评中指出,这节展示课扩宽了课堂边界,利用信息技术联动天文馆,将校外空间与课堂空间整合起来,促进了学生的素养发展和深度学习。
在虹口,像凉城四小打破校园围栏,让学习无边界的尝试还有很多。
上海市海南中学发展京剧和书法篆刻特色,融合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校内校外资源。
据海南中学校长丁琼介绍,包括虹口区图书馆、上海京剧院、沈尹默书法教育基地、一九二五书局等优质资源都被引入校园,打造成内容丰富的特色课程。
如两次开学第一课“京剧云课堂”,邀请京剧名家分享京剧,引导学生了解马派京剧,感悟家国情怀。
据上海市虹口实验学校校长温静介绍,学校将馆校课搬到了课堂中,每课引入不同的场馆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同一年级的8个班级共上一节课,实现了在特殊情况下组织学生大规模参观学习,让各类博物馆优质资源普惠到每一位学生。
场馆课程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文化自信,也成为落实五育融合的可行之道,逐渐形成了常态化的运行模式。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周群华指出,随着现阶段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让博物馆与学校的联系更加便捷和新颖,也为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全新思路。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刘耀明认为,新的技术手段,将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大学小学联系起来,把资源获得的手段多元化,为五育并举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副馆长潘丽芳坦言,技术为教学带来了促进作用的同时,技术本身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互动连线的延时、场外教师与课堂内的同步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所延伸。数字化课堂的应用场景,要延伸到课堂设计中,将引入的校外资源纳入到课堂教学设计中。
“三个助手”,定位学习需求
12月8日,展示周活动的第四场——“三个助手”专场在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举行。
曲阳四小教师范莉上了一节四年级数学的公开课——“通过网格来估测”。
这节课将校园中的操场作为教学场景,师生共同围绕“开展不同运动项目时,估测操场上有多少人?”这一情境,引领学生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课堂上,教师利用“三个助手”、教学平板等工具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
截屏上传功能便于教师从后台快速选取典型“作品”,与学生共同讨论辨析;画线工具、撤销功能给予学生试错、修正的机会,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探寻着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还引入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有趣。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章敏点评时指出,技术手段的革新,对落实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要求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曲阳四小对“三个助手”教学的研究持续了近一年。据曲阳第四小学校长朱依黎透露,学校从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的价值共识、数字化教研路径、个性化学习时空三个方面推动“三个助手”的应用与实践,努力以校本教研为路径,将数字技术整合在教研中,进而实现课堂的常态化应用。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在活动中指出,推进应用“三个助手”可以破解班级授课制背景下不精准的、无的放矢等教学困境,使教学过程更加聚焦于个体;还可以合理规划学生的学习时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促使教师资源分布均衡,解决教育的不公平问题,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覆盖面。
杨振峰认为,未来要推进“三个助手”的应用,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积累优质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形成教学新样态;
提升“三个助手”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地位;
总结和推广好的做法、经验,在教师群体中普及推广。
思政一体化,同心同向育人
12月9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展示专场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举行,展示了华东师大一附中教育集团陈明青团队创建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初步实践成果。
围绕“科学家精神”这一主题,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联合展示,跨时空融合社会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明晰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同心同向,协同育人。
小学生们通过阅读云端资料包里的故事,感受钱学森所代表的科学家的精神内涵,并通过现场连线,与当代科研工作者进行互动,理解“科学家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再联系实际生活畅谈“科学对我们的影响”,激发孩子们的理想抱负。
初中生的课堂,构建了数字化双师教学,将钱学森图书馆实物“移到”学生眼前,挖掘场馆资源的育人价值,让中学生体悟到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理解了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从中增强立志报国的责任感。
高中生的课堂上,教师将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设备,经历绘制结构图、文本批注、查阅资料、在线采访等学科任务,推进高中生对科学家精神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并内化为行动。
小学阶段在科学家故事的分享中埋下科学的种子;初中阶段在与场馆资源的对话中体悟科学家精神;高中阶段在历史纵深脉络的探索中思索人生……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向学科带头人郑国玉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小、初、高三个阶段的三位老师将思政课与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利用信息技术大大的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陈明青团队做出了很多创新之举,这次展示课就是案例之一。据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袁芳介绍,学校作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研究的基地学校,借助数字化教育,努力把思政一体化的优质资源辐射到更为广阔的区域和人群。
据虹口区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徐杨介绍,虹口区自从年7月入选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以来,围绕“一体、两翼、三轮驱动”,积极推进研究与实践。目前,“数字虹教”云平台初步实现了28个区域教育应用的集成,共享资源2万余条。
课堂变革要改变教与学,数字化赋能的课堂,不是将课堂填满技术手段,而是要让技术给课堂注入“灵动”。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张民生在活动中指出,“灵动”的课堂有学生的声音,有期待、有参与、有互动、有笑容、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