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世界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面对富煤贫油少气的国情,和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如何立足国情,实现“双碳”目标?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谆谆叮嘱:“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既要有一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也要保证我们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

碳中和碳达峰,不仅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将影响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第三季《两会夜话》第二期节目中,栏目主理人、人民网总编辑罗华,人民网主持人郑嘉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来到现场,并连线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将乐县高唐镇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等,聚焦“双碳”展开讨论。

人民网《两会夜话》(第三季)节目现场。人民网记者吕强摄

年轻人拥抱低碳消费

“双碳”目标引领绿色新风尚

绿色出行、自备餐具、无纸化办公……在节目开场环节,两位青年用一场生动幽默的默剧演绎了当下年轻人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崇,展示出当代青年健康的消费新潮流和绿色新风尚。

“叫外卖,我都不要一次性餐具。”“节水、节电这块我会非常注重。”“会用可循环利用的购物袋。”“出行以地铁为主”……在节目开头播放的街采短片中,亦有不少年轻人分享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举手之劳”的低碳实践。

罗华指出,低碳绿色生活成为当下年轻人时髦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现象。

但必须看到,个人的减碳行动只是流程上的一环,后续还需要产业的支撑,才能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效果。本期节目的大学生观察团成员、复旦大学学生高晨婧通过连线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被放置到回收点的快递包装盒,真的被循环利用了吗?

节目通过一则短片还原了快递盒循环利用背后的全流程。据京东物流“青流计划”项目负责人段艳健介绍,该计划发起于年,通过联合行业合作伙伴发起绿色供应链行动,在绿色包装、绿色仓储、绿色运配和绿色回收四个环节节能减碳。截至目前,已减少使用一次性泡沫箱、纸箱等超2亿个;每年减少一次性纸张和塑料上百万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做客人民网《两会夜话》(第三季)。人民网记者吕强摄

常纪文观察到,绿色低碳的理念已融入各个行业,其中物流行业成效较为突出。近年来,固废法修订案等法律法规的完善出台,也对物流快递行业减少废弃物产生发挥了促进作用。结合我国每年快递盒使用量来看,这些资源的回收再用也发挥了不小的减碳作用。

碳交易带来真金白银

创新制度激发转型新动能

日常生活中点滴的减碳行动,不仅能带来更好的环境,有时也能收获真金白银的实惠。节目中,“”号碳票领取者,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将乐县高唐镇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讲述了“空气也能卖钱”的故事。

编号为“”的林业碳票。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常口村的亩生态公益林,经第三方评估测算,将林木生长量增量换算成碳减排量,再以“票”的形式发给林木所有权人。而有碳排放需求的企业可以去购买碳票,从而为林木所有权人增收创收。“去年碳票拿到手,就为村集体收入增加了14万元!”

常纪文介绍,与碳票相关的还有一些类似概念,如“两山银行”“绿色银行”等,目的都是为了“不让保护生态的人吃亏”。“因为他保护生态,就可能牺牲了发展工业的机会,应该进行经济上的补偿。”

“这正应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罗华说。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国际减排承诺的重要政策工具。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始上线交易,不仅让“空气”有了经济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激励我们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新能源、CCUS等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

据中国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胜利油田分公司代表牛栓文介绍,作为曾经“排碳大户”,油田通过创新发展一体化能耗管控与优化技术,将降能耗、减损耗、控物耗、减排放贯穿于油田勘探开发全过程、清洁生产全链条和经营管理各领域。即将投产的国内最大的百万吨级全产业链CCUS示范工程,预计每年产油3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万吨,“相当于近60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

绿色转型是不仅是国家“要让你干”,也是企业“不得不干”。

“谁先干谁占有先机。”常纪文结合此前调研经验表示,在“双碳”目标指引下,许多传统化石能源企业也在主动适应变革方向,通过加快布局新能源产业争取转型主动,效益也在慢慢显现。

“下一步,经济发展要与化石能源逐步脱钩,这是在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摆脱资源束缚解绑。”罗华说。

冬奥会窥见绿色未来

先立后破稳绘千里山水图

实现碳中和是什么样?前不久闭幕的北京冬奥会提供了一个窥见未来的窗口。作为首次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北京冬奥会%使用“绿电”,赛场内外处处可见低碳新技术落地应用的场景。

冬奥会志愿者、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吴馥梅用“绿意盎然”来形容她在冬奥会上的所见所闻,“无论是制冰技术、电能供应,还是建筑材料、交通运行,无不向世界呈现了一场可持续且足够精彩的冬奥会。”这其中,“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更是展现出中国人的务实和浪漫。

河北张家口,是北京冬奥会的三大赛区之一,也是“绿电”的源头。节目现场,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北京超高压公司特高压交直流运检中心副主任李振动讲述了“绿电”的实现过程。

据介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在张家口地区建设了中都和康巴诺尔两个送端换流站,通过换流站将具有随机性、波动性的风能、太阳能变成整齐划一的能量,再通过世界上首条架空输电线路将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受端延庆换流站,从而为冬奥场馆提供了%的绿色供电。

“可以说这种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一个重要途径。”李振动说。

据介绍,在后冬奥时代,该工程每年可向北京输送亿千瓦时的“绿电”,大约相当于北京市全年社会用电量的十分之一。

对于未来能源发展,常纪文表示,目前中央已经作出了部署,提出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水电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年10月,国务院印发《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稳步推进碳达峰划定了时间表、制定了路线图。

“‘十四五’要控制用能需求的增量;‘十五五’就要慢慢实现下降。”常纪文表示,行动方案为年前实现碳达峰安排了分段目标,但这个节奏不是整齐划一的,不是“齐步走”,也不是“一刀切”。

人民网《两会夜话》(第三季)连线刘中民委员。人民网记者吕强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通过连线参与了节目。他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涉及面广、影响深刻,长期来看,不仅牵涉能源结构的变革,还涉及工业结构变革。“这是一场持久战,不能操之过急。”

他认为,应坚持技术先行,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安排相关领域重点攻关,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在行业中的应用。他建议,应选择典型区域优先进行“双碳”综合示范,因地制宜地制定技术路线、产业结构,循序渐进。“在一些有资源和产业特色的典型区域优先做起来,验证一批多能融合技术并开展集成示范,为同类型区域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案。”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罗华表示,面对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目标上要坚定不移,策略上要稳中求进。技术、制度、市场、社会等因素更需协同共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其实不仅仅是政府的要求或者只是政府的责任,也不仅仅是企业出力,企业尽职尽责,全社会和个人有条件都应该参与进来。

“我们期待,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将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照进现实,绘就千里江山染青绿、万里碧空皆如洗的美好画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