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白癜风图片 http://m.39.net/news/a_5639547.html

在俞邦村“寻根追味”小吃街,不少游客在品尝种类丰富的沙县小吃。 郑江洛 摄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福建三明乡村新故事:生态致富产业惠农

中新网三明4月21日电题:福建三明乡村新故事:生态致富产业惠农

作者郑江洛龙敏

“我们实现了不砍柴也能致富,空气也能卖钱。”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党委书记张林顺对中新网记者说。

30年前,这个小山村被称为“三无村”,没有一条宽敞的水泥路,没有几幢新楼房,没有几盏能亮的路灯。如今,常口村已是“旧貌换新颜”,村居错落有致,村容整洁有序,宽阔的河面上皮划艇快速穿梭,与青山绿水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美丽山水画的“新画卷”。

近年来,三明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推进碳票、林票等制度创新。

村民俞其宝在自己的家门口经营起了沙县小吃生意。 郑江洛摄

去年5月18日,时任常口村党支部书记的张林顺代表全村领取了一张编号为“”的全国首张林业碳票,涉及常口村亩生态公益林的吨碳汇,就地实现流转和收储。“我们村一棵树没砍,靠‘打包卖空气’就挣了14万多元(人民币,下同)。”张林顺说。

三明是中国绿都,全市森林覆盖率78.73%。目前,三明已有个村开展了林票实践探索,制发金额1.63亿元,惠及村民近1.57万户、6万余人,所在村村集体收入每年可增加5万元以上。

在沙县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不少林农赶来办理农村产权交易、抵押贷款等业务。沙县区副区长夏永福说,该中心主要为土地信托流转提供交易平台;同时也是林业服务中心,主要为林农、林业、林改提供“一站式”服务。

“林票”改革,三明不断探索与实践。如何实现“不砍树、也致富”?夏永福说,依托70万亩左右的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一方面结合沙县小吃产业,推广种植小吃配料中药材,发展林下经济;另一个方面发展森林人家、森林旅游等康养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沙县许多人都外出做小吃。因此,沙县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出台扶持政策,培育了家庭林场、林业合作社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三明以沙县小吃闻名于世。年,沙县小吃产业的年产值已超过亿元,带动了30多万人就业,沙县全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多元。

俞邦村的金鱼草花海五彩斑斓,美不胜收,吸引众多游客打卡留念。 郑江洛摄

在被誉为“沙县小吃第一村”的俞邦村,不少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实现盈收。该村“寻根追味”小吃街上,热气腾腾的蒸饺、扁肉、拌面、炖罐等著名沙县小吃香气四溢,以它们为样本的卡通形象标识绘制在街边白墙上。

村民俞其宝就在自己的家门口经营起了沙县小吃生意,他告诉记者,生意好时,光是扁食一天就能卖出三四十斤,一斤约十几碗;旺季时,一天的营业额能达到五千元左右。

他在全国多地开过小吃店,这两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去年回到家乡和父母一同开店,“既减去了店租压力,还能照顾年岁渐长的父母。”他还构想在村里建一个草莓采摘园,发展游客采摘旅游项目。

俞邦村金鱼草花海五彩斑斓,美不胜收,吸引众多游客打卡留念。沙县小吃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徐振海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村内现在建设的配套旅游民宿有两百间,还计划在花海之中建设观光火车。

以沙县小吃产业为基础,沙县完善旅游全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沙县区夏茂镇党委书记张卫华说,俞邦村将在耕读研学、生态休闲、小吃体验等领域发力,带动村民发家致富,让青山绿水真正成为“无价之宝”。

年,俞邦村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村财收入31.7万元,较上年近乎翻番。俞邦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元,同比增长20%。(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