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本五颜六色的通讯员证、特约记者证和驻地记者证,一直珍藏在我福州永泰老家的卧室里,这些“失效”的证件,依旧是我的珍宝。尤其是那本枣红色的《福建信息咨询报》的“记者证”,翻开了我“记者生涯”一幕幕的美好记忆。
20多年前的一天,我结缘新闻写作。当时,省城的一家媒体《福建信息咨询报》在将乐县设立一个通联站,地址在县政府旧办公楼底层县科协办公室内,站长由科协主席苏章芬担任,我的文友黄克慧任副站长,经他推荐我有幸与县科协的小曾成为站里成员。经报社短时间的新闻岗前培训后,不久,我与站里每个成员都拿到梦寐以求的一本崭新的“记者证”。那时我只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对新闻采写一窍不通,就连简单的消息都无从下笔,写的稿子多半是石沉大海。后来,几次到报社“充电”,我参加了多家报社举办的培训班和武汉大学新闻系学习,新闻写作水平开始有所提高。
时隔不久,报社下放每个通联站份的订报任务。当时将乐企业不多,用什么办法来完成呢?大家建言献策,最后站长决定:大家先帮企事业单位采访、写稿、见报之后,再叫他们订一份一年多元的报纸。为了齐心协力完成站里的订报任务,我们不分节假日跑乡镇企业、进单位。于是,《将乐最高的大楼中银大厦封顶》《反压式使水龙头获国家专利》等数十条新闻频频见报......这一招真灵!才三个月时间,通联站就超额完成了报社交待的订报任务,受到表彰。
记得当时有一次。我到万安镇采访,看到该镇把公路当成临时“农贸市场”村民占道经营,过往车辆严重受阻,途经司机叫苦不迭,当天,我连夜采写了一条《万安公路变集市何日改》分别在《福建日报》读者来信栏目和《三明交通安全报》发表后,引起了当地领导高度重视。当时的县委报道组组长曾永存找到我说:全县人民都在创建文明县城,你却在省报上给我“抹黑”?他“火冒三丈”训了我一顿。我只好忍气吞声“乖乖”被“批评”。俗话说“不打不骂不相识”,一顿“骂”后,我竟然与这位老记者成为好朋友。此后,从接任的报道组组长何金寿、陈建华、李宣华、余仁桂到现任组长沙观球,以及新闻老前辈周佛胜、作家何爱兰,原来《福建信息咨询报》编辑,现任《海峡消费报》的首席记者扬忠都成为我的“知心老师”。原来《三明日报》一版编辑,现任《海峡导报》编委的李妙勋也成为我的“好朋友”,他们在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上给了我默默的帮助与鼓励,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20年过去了,我先后写了三本新闻集:《踏歌行》《放歌行》《潮歌行》。与三明日报记者王长达和骆志雄采写的将乐县古镛镇解放村老农黄光栋52年精心照料革命烈士丁世恩烈士墓,并一直寻找烈士家乡亲人,通过媒体和将乐县民政局的多方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烈士远在千里之外天津的女儿秦洪花的感人故事新闻《永远闪亮的红星》获得7年度通讯类“福建新闻奖一等奖”。我热爱新闻事业,那些证件、作品集、是我20多年“记者”足迹,我永远坚持走在新闻写作的路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