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盛行民俗擂茶和舂“明头”(米果)。

每逢年过节和婚丧喜事,县民都会在家中把芝麻、茶叶、桔皮等材料,放在擂钵中,用茶树棍捣细成泥状,加冲开水,广请亲朋好友饮用致谢。由于将乐水偏热,饮用擂茶后不但能生津止渴,还能祛热防暑,因此自古到今盛于将乐。

“明头”,是将乐县民,特别是乡村农里,在春种秋收时,把粳米蒸熟后,放在舂石里,用木棰舂烂,捣结实后,在约定俗成的日子,家家户户用于招待各地来的客人必备食物。每年三月三、观音九、夏冬二至和八月初一祀祭将乐贤达廖前日等日子,县民会不请自到地相约到某村,逐家逐户吃“明头”,庆祝春耕秋收。

据考证,擂茶和“明头”起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蜀国带兵行军时,为去治山区瘴气致病而用茶叶、芝麻、老姜制作“三生汤”(现在称擂茶);而“明头”(米果)的来源也是诸葛亮在蜀国带兵行军时,为方便士兵随身携带粮食而把稻米舂成“明头”食用。

将乐擂茶、舂“明头”习俗,是三国时蜀汉侍中廖立避居黄潭子校时带来的。

清乾隆徐观海版《将乐县志》卷十(寓贤.汉)记载:“廖立字公渊,长安人。从先主入蜀,自负才名,为武侯所抑。及武侯卒,涕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遂避地于将乐之子校乡居焉”。据考证,廖立避居将乐子校,是有地方志明确记载的中原汉人入闽第一人。

廖立隐居子校,不事二主,自耕自读,带来的先进中原文化和农耕技术。现在子校墟上村民代代相传,擂茶和舂“明头”就是廖立从蜀地带来的技术之一部分。

来源:将乐龙池廖前文化研究会廖公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