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世界禁毒先驱。同时,他爱国为民的情怀也始终贯穿着他的从政生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林则徐一生的真实写照,这种融入血脉的爱国情怀与他父亲的谆谆教诲及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林则徐
林则徐之父林宾日(—年),原名天翰,字孟养,号旸谷,籍贯侯官。岁贡生,一生未仕,以教读为业,主持将乐县正学书院讲席达十年之久。其为人正直耿介,学养深厚,且教子有方。年,他携眷由福州启程,本想与儿子共享天伦,不料行至衢州,突染疾病去世。林则徐悲痛不已,遂作《先考行状》。
贫寒家境孕育英才
林则徐父亲林宾日是个私塾教师,靠授徒讲学为业,母亲靠做纸花以补贴家用,勉强度日。据《先考行状》记述:“每际天寒夜水,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通读于斯,女红于斯,肤粟手皲,恒至漏尽……”但贫寒的家境,从未让林宾日放弃对林则徐的培养,常说“男儿当自奋发,岂甘以贫废学耶?”
林宾日抱膝教读
林则徐从小聪颖过人,4岁随父亲入罗氏试馆学习,一直到14岁考中秀才入峰书院就读,其间都是他父亲林宾日亲自教授文史经典。林宾日学识丰富、修养深厚,且为人正直耿介。他不同于一般的私塾教学,而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从不压抑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享受读书的乐趣。据林则徐《先考行状》中回忆:“府君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后已,然未尝加之答挞,即呵斥亦绝少……”正是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及林宾日的因势利导,林则徐很快就从众学子当中脱颖而出,12岁选为佾生,14岁中秀才。他参加县试的文章《仁亲以为宝》曾传通一时,梁章钜的《制义丛话》还收录了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嘉庆九年(),林则徐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嘉庆十一年(),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聘请担任文书,后得张师诚赏识,入其幕府担任幕僚。嘉庆十六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学习满文,从此走上从政之路。
《制义丛话》
林宾日对儿子的教育,不只重视学业的教导,还注重品格的培养。他关心穷苦人民,热心救助他人,这对林则徐为官后,以百姓为先的“民本”思想有着重要影响。《先考行状》记载了林宾日救济穷人的一些事例:“家虽至贫,而三党疾病死葬,靡不竭力解推,忘乎其为屡空也。初往将乐,值建溪大水,舟侧有浮尸具,府君见之恻然,检行赀才十金,悉倾之以资埋掩,不足则典衣继之。有沉舟者,亟拯之,招与同舟。遇旅人穷困,每竭赀济之,而己转匮乏,略不介意。居平藜藿自甘,缊袍不耻。六十以外,家计粗给,岁时必及戚友。洎不孝则徐滥叨朝禄,府君犹食不兼味,衣不华饰,而以所积济穷乏者。”可见,林宾日自身穷困时,遇到需要帮助之人,仍不遗余力,倾囊相助。林则徐为官后,有朝俸寄回供养,林宾日仍粗茶淡饭,勤俭度日,将积蓄用于接济穷人。
林宾日教书二十余载,“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按例文武童试应由廪生保送,有个身家不菲的富人,想用重金收买林宾日,为他保送文童,被其严词拒绝。又有横行无忌,常在乡间为恶的富豪,想用重金聘请林宾日教其儿子,林宾日见其目无法纪,品行不端,遂坚辞不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正是在林宾日的言传身教下,培养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洁品德和扶弱济贫的爱民思想,并最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荣辱连在一起,成为叱咤风云、举世瞩目的民族英雄。
初涉官场谨遵父训
林宾日作为林则徐人生的第一位导师,陪伴他走过了青涩的青少年时代。在林则徐进入官场后,他仍时刻提醒林则徐勤恳谨慎,大公无私,不可辜负朝廷的期望和百姓的信任。
嘉庆十九年(),林则徐授为编修,在翰林院办事。其间,在京城繁华假象之下是清王朝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而与京都的达官贵人相比,政治地位不高的林则徐对官场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无所适从,他从官场的腐败,警觉到社会危机,开始彷徨、迷茫。这个时候,父亲林宾日的支持与鼓励无疑成为林则徐精神上的重要支柱。
林则徐油画像
1.科举选才,叮嘱谨慎阅卷。嘉庆二十年(),林则徐任江西乡试副考官,这是他施展政治抱负的开端。林宾日得知此消息后,联想到自己考取功名之路的艰辛,一再叮嘱林则徐看卷要特别慎重,无论房考官已荐未荐的卷,每篇都应亲自评阅,然后决定取舍,不能因考官的疏忽而埋没了人才。林则徐谨遵父训,悉心校阅,逐加评点,为朝廷选拔了许多品行学识出众的人才。此后在多次任考官期间,林则徐均公正严谨地处理公务,因此博得良好名声。
2.江苏大灾,遥寄救灾良策。道光三年(),林则徐升任江苏按察使,正遇上江苏大雨成灾,松江一带饥民起事,林则徐深感忧虑,此时林宾日于信中写道:“今之救荒第一策,在招致客米,米多则价自平,不可强抑也;次则劝粜、禁囤积;次则清查贫户,按图贴榜,使不得隐匿更改;次则官赈之外,分劝各图赈其邻里;次则漂流尸棺、暴露饿殍速宜殓埋;次则收畜牛只,以备来岁春耕;次则捐设医局,以防灾后大疫。”又曰:“饥民生事,非平时之比,固不可废法,尤不可穷治”。林则徐根据父亲的提示,拟定了“劝募招商、免税缓征、当牛保耕、设医防疫”的救灾良策,同时发出《劝谕捐赈告示》《禁止贫民借荒滋扰告示》《谆劝殷富平粜并严禁牙行铺户囤米抬价告示》,劝阻商户不得囤米,以平市价;劝说绅士捐献银粮,以解米粮不足之困;劝告灾民不可借荒聚众闹事,妨碍社会秩序。正是由于林则徐的果断决策,平息了事端,缓解了矛盾,使百姓度过了灾荒。
3.为母丁忧,劝其素服治水。道光四年(),林则徐得知母亲病逝,即回乡守孝。在此期间,江南高家堰决口,淮河水位下降,造成漕运困难,清廷命林则徐赴南河督工。此时,林则徐一方面沉浸于丧母伤痛中,一方面又牵挂国家危难与灾民困境。犹豫之际,林宾日安慰他说:“三年之丧,定制不得服官者,谓夫章服之荣、俸养之厚,皆人子之心所不安,而情所不顺,故曰夺情。若国家有急切劳苦之事,责以致力,非若任官授职有利禄之可图,此而不往,则是畏难诡避,不得为忠,即安得为孝?但以素服往,自合于古人墨经从事之义,心迹不已较然矣乎?”父亲的一席话让林则徐放下包袱,毅然身着素服,离乡北上,投入到督办治河工程中。
痛失慈父以文寄情
为母守孝期满后,林则徐即接任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事,因离家乡较远,未能将父亲接来奉养。道光七年(),林则徐调任为江宁布政使,终可安排父亲前来团聚。此时,思亲心切的他让弟弟携年迈老父到江宁团聚。然等候之时,林则徐忽闻父亲因病去世,肝肠寸断。他以文寄情,亲作《先考行状》以纪念先父,“子欲养而亲不在”,其文中饱含对父亲的怀念及愧疚。其实,林则徐离乡为官后,曾多次提出要接双亲来身边奉养,终因双亲年迈不喜外出,而在家乡也有友朋相聚之乐,故未成行,但林宾日为解儿子思亲之情,多次书信劝解:“汝叠被圣明恩遇,益宜矢诚竭力以图报称。余与汝母俱无恙,不必顾虑。余在里中有友朋之乐,不欲舍以他适,汝勿固请迎养,以顺余心也。”父亲的书信缓解了林则徐的愁绪,父母双亲身体安康让他的心情也宽慰不少,但不能侍奉双亲的遗感仍时时缠于心间。母亲的病逝,林则徐更感对父母的亏欠,“素服督工”之后,因自身病痛缘故,回籍休养了一段时间,同时也享受到父子相聚的天伦之乐。
《先考行状》
在文中,林则徐抒发了对父亲的思念,回忆儿时父亲抱膝教读的温馨场景,缅怀父亲清高正直的品德……父亲没有留下丰厚的财产,却留下家教家风之无形财富;父亲的言传身教,有如春雨润物般哺育和影响林则徐的一生。即便他日后被政敌诬陷,贬戍伊犁,仍然不忘国家百姓。恪尽职守,廉洁自好;忠贞爱国,从未动摇。
来源:年第6期《福建史志》吴晓玲、福州林则徐纪念馆
点个赞再走吧
原标题:《从《先考行状》看林则徐家风家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