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

福建三明三元区小蕉村里草木葱茏,

碧荷满池,

木屋古居与整洁新房相得益彰,

青山、镜湖、水杉、石桥相映成趣。

“这湖原来是个烂泥潭。”小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瑞芳指着眼前清澈碧蓝的镜湖介绍,原先上游发展大规模养殖,湖水浑浊不堪。年,小蕉村按规划设计启动镜湖及周边修建项目,搬迁养殖场,整治面源污染,种植花草树木,建成了现在的农民公园。“现在村里水质和空气达标率都是百分之百,公园还成了市民近郊旅游的网红打卡点。”叶瑞芳说。

小蕉村的变化是三明市乡村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三明市全面推行“”乡村建设工作机制,“1”即坚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这一工作理念,“5”即实施“一把手”推进、规划先导、农房建设管控、共建共享、党建引领等“五项机制”,“6”即打造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产业融合型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生态保护型美丽乡村、整村迁建型美丽乡村、保护开发型美丽乡村等“六种模式”,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农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规划先行绘蓝图

小蕉村坐落于三明市区西郊,群山环抱,丛林掩映,溪水绕村,自高处鸟瞰,村落聚居、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三大片区整洁协调,农业景观、滨水景观、山林景观与乡村人文景观呼应融合,“小蕉村的建设真正做到了让村民们看得舒心,住得舒服。”叶瑞芳说。

规划先行引领乡村建设。叶瑞芳介绍,早在年,小蕉村就邀请了福建清华建筑设计院编制了村庄规划。规划过程中,设计团队沉到村里,听取村民意见,并开展陪伴式运营,指导村民把蓝图变成现实。

小蕉村全景(三明市委宣传部供图)

“规划设计时,我们在保持小蕉村‘山、水、林、田、村’整体格局不变的基础上,探索城市近郊乡村的建设新路径。”

福建清华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严龙华表示,不仅要美化环境、发展新村、完善设施,还要把科学的生活理念带进来,寻求传统农村生活习惯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平衡点,让村民有“家的感觉”。同时,保护活化老村落,通过古厝活化与新业态植入,既传承文化,又发展经济,吸引市民近郊旅游,让市民回味“家的记忆”。

此外,在具体实施中,小蕉村遵循“村财可持续、村民可承受”的原则,合理把控和安排村庄建设时序,优先解决水、气、电、路、住房等“刚需”问题。随后,着力推动庭院美化、水系治理等提升工程,再逐步推进垃圾分类、数字乡村建设,全面提升整体水平。

小蕉村全景(三明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村民旧舍通过引资活化办起了特色餐馆、乡村咖啡吧、艺术工作室、小酒馆等休闲体验场所,年起,又依托小蕉古窑址资源,打造陶艺美术文创基地。“现在的小蕉村,有了远景目标,有了专业团队,有了人流人气,村民在观望中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村民在新村建设中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随着乡村建设的深入,村民的理念不断转变,将成为新村主营者。”三元区副区长田富远说。

村民当家添活力

趁着休息日,三明永安市贡川镇龙大村村民李锦柳一大早就在自家的小洋楼房前忙活起来,清扫庭院、浇花剪枝,小院里的绿植格外茂盛。“村里推行积分制以后,每个月要现场评比美丽庭院,大家比学赶超,打扮庭院的劲头都特别足。”说话间,李锦柳手上忙活不停。

龙大村依山傍水(周兴永摄)

龙大村副主任李庆勇介绍,龙大村积极实施积分制管理办法,每月开展“美丽庭院”现场评比,并通过“以奖代补”“投工投劳”“户争牌、人争星”等工作机制,以小积分撬动大能量。

乡村治理推行积分制不是个新鲜事,但如何能真正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

“什么事都要让村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把积分制工作落到实处。”李庆勇介绍,积分制实施前,村委会就召集全村妇女商讨贯彻积分制的奖励与考核办法,实施过程中,组织村里的乡贤、党员、学生等村民代表每月对美丽庭院进行交叉评比,并公开评比分数结果。

“现在检查村容村貌已经不是挑毛病、提问题,而是大家一起讨论怎么把村庄建设得更好。”贡川镇经济发展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龙大村挂村干部邹发群说。

龙大村的美丽庭院(三明市委宣传部供图)

村庄建设过程中,龙大村也注重发挥村民作用。

沙溪河畔,青山苍翠,一条休闲绿道环绕其间,又有亭台楼阁点缀其中,如今已成为龙大村重要的旅游景点。当初计划修建这条步道时,却让大家发愁:请专业团队设计步道,项目预算高达万元。

“最后项目只花了50多万元就顺利竣工!”谈及此,邹发群颇为自豪,他介绍,经集体讨论,龙大村制定了村级项目投工投劳管理实施办法,利用村里的闲置劳动力,激发本村工匠匠心,真正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

三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光明介绍,为充分调动群众广泛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明市探索建立“红黑榜”“积分制”等长效管护机制,健全“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乡村建设共建共享机制,目前已有个行政村推行积分制管理模式。

因村制宜显特色

古道、古街、古树、古碑刻……步入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39座明清古建筑依山就势分布于村中的三面山坡上,错落有致。“村里的旅游旺起来了,我家民宿生意也越来越红火,特别是竹蛇灯、玫瑰节、晒秋节等民俗活动期间,更是生意火爆。”桂峰村实在家庭农场负责人张玉清高兴地说,“这些都得益于村里实行文旅融合、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决策。”

桂峰村晒秋夜景(三明市委宣传部供图)

桂峰村驻村干部张冬冬介绍,年以来,桂峰村借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以保护古村落核心区为主,开发利用为辅,利用好传统建筑风貌和民风民俗资源,举办春节迎竹蛇灯、桂峰“古村风情”摄影展、晒秋节等传统民俗活动,发展文化旅游,助力村民增收。年,桂峰村接待游客11万人次,村民旅游从业人员达人,旅游收入达万元。

不同村庄有不同的乡土味道和乡村风貌。行走在三明,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小桥流水,满目皆古,诗韵幽幽;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擦亮“沙县小吃第一村”品牌,小吃体验“寻根追味”,令人流连忘返;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发展森林碳汇造林、林下经济,村民们吃上了“生态饭”……

常口村全景(三明市委宣传部供图)

李光明介绍,三明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乡村建设中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在对全市个村庄分类规划的基础上,培育创建六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

“我们将持续深化‘’乡村建设工作机制,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农村,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李光明说。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福建频道(记者:施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