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三明日报
●本报记者陈渴通讯员上官玉花
“环保与金融间的联系如此紧密,希望绿色金融产品能够实现环境效益。”在兴业银行三明分行进行现场调研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级本科生江子萱这样说。
6月28日至7月2日,由7名队员组成的清华大学“碳寻闽中”社会实践队走进三明,在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探寻碳汇的奥秘。
我市森林覆盖率达78.88%,森林固碳总量为3.4亿吨,每年生产的固碳增量约万吨。年以来,全市林业碳汇实现交易金额万元,林业碳汇产品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均为福建省第一。
活动当天,队员们就有了不少收获。在市金融监管局、银保监三明分局、市区各大银行和保险公司,他们了解到三明市深化林业金融改革的具体举措:创新推出生态公益林和公益天然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探索出林票和碳票质押贷和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模式,以“生态美”实现“百姓富”。
在绿色金融改革进程中,沙县的做法是其中亮眼的一环。自年起,沙县承担起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任务,率先开展林地三权分置改革,这里“分山到户,确权发证”,通过使百姓获得不动产,调动林农积极性。
“从沙县的林改和碳汇交易市场,看到的是三明人对改革的坚定决心。这一路上,我看到了三明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努力,也对未来林业碳汇的发展充满信心!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级本科生袁站站道出了自己的体会。
将乐县常口村,是队员们心心念念的目的地之一。
不砍树也能致富,好空气越来越值钱。年,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颁发给了这个小村庄。
村民告诉队员们:“无论在碳票发行前后,我们护林的做法都不会变。”如今,碳票的发行增加了常口村的收入,村民自觉将柴火换成了天然气,大家相互监督着保护森林,努力守护天地间的一方苍翠。
“林票和碳票都是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尝试,在提高村集体经济收益的同时,增强村民保护森林的意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级本科生黄昱杰点赞。
“但是乡村普遍存在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所以可以开发出由企业代为经营的发展模式。”未央书院级本科生王博翔也提出自己的思考。
在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队员们了解到了绿色金融中第三方公司的工作。
结束社会实践,不代表对碳汇金融和绿色经济的学习之旅终止。队员纷纷表示,将继续加强专业学习,积极深入一线采集相关科研数据研究分析,形成理论成果,让更多人了解“双碳”,接受“双碳”,为“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159.html